八月挑戰!一天看一篇研究文章

給在社區一個月的自己一個額外任務:一天看一篇研究文章。

想法源自偶然發現的好習慣培養皿 ,它是一個instagram粉專,專門號召朋友各自培養好的習慣,一個月後會公布大家的挑戰和成果。

深受啟發的我於是決定給自己在社區一個月的額外任務:一天看一篇研究文章。

在寫論文時一天可以看數十篇沒有問題,但會有看完卻完全忘記內容,或是看完後好幾天不想再打開Pubmed的尷尬。大概是因為數量遠遠超過(現有的)吸收能力,而且心理上有種「我已經努力過」的自我安慰。

不過既然準備要進入醫學中心接受麻醉科訓練,那麼把自己浸淫在學術圈裏好像就是無可避免之事。養成念研究文章的習慣在所難免。心裡於是想,有沒有辦法以一天為單位看完任何種類的paper一篇,然後簡單的記錄下來幾個take home messages和一些因為這些閱讀而衍生出的想法。

我把握的前提是:
不要太難、太有負擔,不然會喪失動力,反而沒辦法培養成習慣。

一天一篇雖看起來不多,但想想,如果一天念一篇,一個月可以念到30篇, 一年可以365篇!

於是計畫就從8/2開始執行,目前為止剛好執行一個禮拜。算一算每天大概會需要花30分鐘到一個小時執行計畫。

On the road to where?
Photo by Callum Shaw / Unsplash

如何著手?

剛開始毫無頭緒的時候,我先從幾個領域內的權威雜誌目錄開始,包括Anesthesiology, Anesthesia & Analgesia,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等期刊挑選自己有興趣或是比較簡單上手的主題。畢竟有時候次專科的領域很專業,沒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沒辦法理解內容。

執行到後來閱讀的主題竟然完全不是問題。因為閱讀者和知識是動態的連結,會因為對於某個概念不夠熟悉而從參考資料,或甚至是從google, Pubmed主動蒐集相呼應的文章。一個個小節點便能串連成一個概念,一篇文章的一句話會proliferate成一個主題

先來用我的紀錄工具notion來舉例:

以Notion作為紀錄工具,建立表格紀錄閱讀過和要閱讀的文章

我在8/5看了一篇Anesthesiology 的評論(editorial) ,內容是在回應本期雜誌中另一篇針對慢性術後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的系統性統合研究。於是那篇研究也成了我的閱讀清單之一(8/9)。但因為我還對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的概念不是很了解,所以在閱讀那篇文章之前,自己又去網路上找了名詞介紹的相關內容(8/7),也想知道該如何嚴謹的做慢性疼痛研究,所以下載一篇利用 臨床研究方法、測量及疼痛評估倡議(Initiative on Methods, Measurement, and Pain Assessment in Clinical Trials, IMMPACT) 標準化地來評估慢性疼痛的研究 (8/8)。

結果,我對慢性術後疼痛的理解從一篇文章中的一個名詞,逐漸轉變成知道其歷史、定義、生理機轉,和如何實際以研究去評估。

更令人興奮的是,因為每一天有明確一篇的限制,我知道自己未來會越來越了解這個主題,甚至是其他未知領域,卻同時不會讓我有所負擔。


另外,我自己在記錄每一篇文章的表格中,設了幾個除了文章名稱和DOI之外的屬性(property),包括:

  1. 時間 (Date)
    紀錄看文章的時間。看到數字漸進式的成長很療癒
  2. 文章類別 (Categories)
    方便以後快速回顧該主題的文章
  3. 研究發想 (Research potentials)
    紀錄念完文章後萌芽的研究設計和方法
  4. 文章主題 (Topics)
    對文章中特定的字詞不夠熟悉,就將其統整成獨立頁面,以便未來持續學習
除了文章名稱,我也建立其他屬性,包括時間、文章類別、研究發想和文章主題

在看完每一篇文章後,我會簡單的紀錄心得、重點和take home messages:

簡單紀錄閱讀文章的內容
  • Impression
    以簡單的一句話將自己所認知到的內容表達出來,可以和文章摘要(abstract)互相參照比對,確定自己沒有理解錯誤。
  • Take home messages
    紀錄沒有記下來會恨死自己的文章內容,以後再回顧時只看個段落即可。

雖然挑戰只執行了一個禮拜,但帶來的效果遠遠超出我的預期。

了解學術圈的主流發展和溝通方式

一直念教科書難免覺得枯燥乏味,也不知道甚麼是大家討論的焦點。就像Times一周會出刊一次,發布這周發生的新聞八卦;各學術期刊一個月也會出刊一次,收錄學術圈最流行的議題,可以知道什麼是當下最流行的議題。


另外,因為過去都是以單篇單篇閱讀文獻,沒有察覺到學術圈的溝通方式原來這麼有趣。文章並不是發表出去就定案,它會在學術圈裡流傳、發酵。受青睞的文章被引用好好誇獎一番,有疑慮的文章被引用委婉地反駁一番,但大家都是為了要更接近真理的方向努力。

歸納出自己未來研究主題和興趣

閱讀一些文章後,會發現有些領域更能獲得自己的共鳴,在閱讀時完全不會拖延症發作。閱讀完後甚至會意猶未盡,自行找尋相關的研究主題和方法,看看有沒有和其他人有相似的想法。

雖然大部分的住院醫師都是以老師提出的題目起步,但能夠找到自己有熱情的領域和主題未嘗不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

系統性的學習

依照上述的方法,每一天的閱讀都是奠基在前一天有興趣的概念上,概念的理解上將越來越深入。而連貫的閱讀方式不會像過去是片段式的瞭解,容易忘記,而是能以主題去記憶。

Ideas waiting to be had
Photo by Kelly Sikkema / Unsplash

不知道這項挑戰會不會進醫院之後就嘎然而止,又或是可以更上層樓挑戰一天二篇或三篇。

未知總是有趣,我也很期待。

Subscribe to Ting Ting 王亭婷 | On the road to an anesthesiologist.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