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吃佛:從一座城市窺見西藏的劫難與求生》

第一次接觸到西藏獨立的口號是在大學進醫院實習前的旅行。當時徜徉在威尼斯的小巷時,一張西藏獨立的貼紙就不起眼的貼在牆上。當時對西藏的理解就是中國轄區內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不知道、也不明白為什麼他們要追求獨立。

multicolored streamers near snow mountain under blue and white cloudy sky
Photo by Daniele Salutari / Unsplash

只是一個印在腦海中的微薄記憶,就這樣跟著我八年十年,直到翻開這本書一切又重新開機了。

《吃佛》是作者芭芭拉.德米克暨《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後第二本口述歷史書籍。現今我們接收到有關西藏的資訊,幾乎都是一面倒的中國大外宣與嚴密的言論審查,又或者是網路上飄揚的風馬旗和一張張笑逐顏開的旅人後方映著雄偉的布拉達宮或是廣袤的青藏高原。好像少了這本書,來自西藏人民角度的所思所想就要逐漸被洪流吞噬。

其書名來自於中國共產黨在西元1930年長征至四川接觸到藏人時,因缺糧而食用佛寺中以麵粉做成的小佛像,明明知道其為重要的宗教象徵卻不在乎。這件歷史事件的記載後被作者引用為書名,象徵近代和現代中國政府對西藏麻木不仁的同化政策。

monks beside green trees
Photo by Will Pagel / Unsplash

作者披上人類學家的隱形斗篷,避開中國政府在管制站佈下的天羅地網,親自前往阿壩和達賴喇嘛在印度建力的西藏流亡政府所在地-達蘭薩拉,挖掘西藏人民親身經歷的血淚故事;相較於晦澀難讀的歷史敘事,作者選擇以口述歷史的方式,從小人物們的個人生命經驗出發,擴展到大世代的變遷和集體掙扎。

貢寶措原本是個公主,在紅軍踏入藏區、在他的父親美顙國王被強行帶走之前。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時期大刀闊斧勞動改革、批鬥階級、抹除宗教;她必須隱藏自己顯赫身分,就連父母雙亡都只能由他人口頭轉達,沒辦法親自辦理後事,隻身一人被流放至新疆;但文化大革命後對少數民族相對開放,卻也因為自己的少數民族和貴族的身分被中國政府當作宣揚多元包容的工具。

僧侶彭措則是選擇在少年之際以自焚結束生命,當肉身裹上汽油熊熊燃燒,人的形體成為一種具像化的祭品,這或是在藏傳佛教中作為己身的開悟,又其實更是對長期鎮壓下對政治無聲的抗議。

「一個人自焚,那同時是一種忍無可忍的表現…」

white and black wooden board on brown field
Photo by Raimond Klavins / Unsplash

作者以四川省阿壩市為故事的出發點,爬梳西藏的近代與現代,這幾乎可以與中國共產黨的興盛畫上等號。從1930年代的尚未奪權的紅軍長征開始,便首次踏足四川藏區一代;中共掌權後逐步整頓中國邊疆,1959年拉薩事件後西藏全區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範圍;毛澤東時代的大躍進,藏人首度面對的人為造成的大飢荒;文化大革命打倒封建主義口號下對藏傳佛教和階級的批鬥和整肅;直到文化大革命後復甦在即,以經濟發展和文化融合為主要口號,對藏區治理趨於放鬆;直到天安門事件後對西藏自治區人們控制的再緊縮,甚至出現檢查哨或是邊境管制、限制出境的政策,有的或許是物質、經濟、交通上的大幅改善,卻失去了過去曾有文化、宗教和自由。

故事從一開始藏人在高原上的意氣風發,走到最後的無奈和悲哀。時序拉回到現今被作者採訪藏民身上,多數人心中都存在著矛盾:是該待在達蘭薩拉繼續捍衛藏族的文化傳統,卻同時只能生活在斗室之中求僅存的溫飽;還是回到中國所謂的西藏自治區,擁抱充裕的水電和便捷交通,但是某種程度卻是自投羅網,可能再也無法擁有自由呢?

Subscribe to Ting Ting 王亭婷 | On the road to an anesthesiologist.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